沙漠中的玫瑰園

Monday, November 09, 2009

人生四重奏:傳道書的人生觀

經文:傳道書1:2、傳5:18-19、傳11:6、傳12:13-14
序言:不知您對傳道書的印象如何?
傳道書不是只講虛空的書,仔細閱讀,會發現,傳道書呈現四種不同層面的人生觀,如果用音樂來比喻,四種人生觀就好像四種不同的旋律,不斷地交織著出現,有時會感覺有些紊亂,但是若用欣賞四重奏的心情來閱讀,會覺得這種文學風格,很有現代感。
傳道書有哪四種不同的旋律呢?學者施弗烈(Carl Siegfried)臆測說,原著本來是充滿消極的希臘思想,後來一位希臘化的猶太宗教領袖,加入伊壁鳩魯派快樂主義思想,鼓勵人們享受生命,後來一位以色列哲學家加進格言,鼓勵人們尋求智慧,最後,一位敬虔的猶太人加入要敬畏神的思想。施弗烈所說的未必屬實。但是不可否認,傳道書確實有四種思想重複交織出現,就是人生無意義的悲歎、要享受人生、尋求智慧、敬畏神等四種不同的人生觀。
後現代的基督徒,如何從傳道書的人生四重奏,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呢?

一、 第一個旋律:虛空的悲嘆
傳道書一開始就是:「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」(1:2);最後十二章結論前的尾聲:「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」(12:8)表明傳道書的首尾是用虛空的悲歎前後包起來的一本書,表現傳道書意圖呈現人生虛空的悲歎。
「虛空」、本意是霧氣、氣息,轉瞬消失無蹤,有無常,短暫之意。「捕風」是追逐流動的氣流,不會有所獲得。所以虛空、捕風,都是「無意義」的意思。
「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,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。」(1:14)
「我又見人為一切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,就被鄰舍嫉妒。這也是虛空,也是捕風。」(4:4)
「貪愛銀子的,不因得銀子知足;貪愛豐富的,也不因得利益知足。這也是虛空。」(5:10)
1、傳道書的「虛空」十類型
1.智慧的虛空:智與愚,難逃一死。 2.勞碌的虛空:勤勞懶惰,命運相同
3.目標的虛空:謀事在人,成事在神。 4.競爭的虛空:成功大,嫉妒多
5.貪婪的虛空:物慾深,永填不滿 6.名譽的虛空:如雲煙,轉瞬消逝
7.金錢的虛空:財富多,平安少 8.妄想的虛空:多賺,未必能享受
9.無聊的虛空:結局悲慘 10.報償的虛空:惡人有賞,行善無益
2、身體老化的虛空(傳12:3-7)
「不要等到日頭、光明、月亮、星宿變為黑暗—眼力的衰退;雨後雲彩反回—年紀越大,身體疼痛越多(12:2);
看守房屋的發顫—手發抖;有力的屈身—腿和背脊無力,造成的彎腰駝背;推磨的稀少就止息—牙齒逐漸掉落;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—眼力昏花(12:3)
推磨的響聲微小—聽力減弱;雀鳥一叫,人就起來—失眠、淺眠,容易被吵醒;(12:4)
人怕高處,路上有驚慌—老年的各類恐懼症;杏樹開花—頭髮變白;蚱蜢成為重擔—關節僵硬;人所願的也都廢掉—性慾減退(12:5);
銀鍊折斷—腦溢血;金罐破裂—記憶力逐漸喪失;水輪在井口破爛—心臟衰竭(12:6);
塵土仍歸於地—死亡(12:7)」(傳12:3-7)面對人生老化,有時也會覺得無奈與虛空。
3、「虛空」的意義:
傳道書呈現的虛空實情,在後現代人看來,範圍還不夠廣,譬如:戰爭、飢荒、水災、火災、車禍、地震、金融風暴……人間有太多令人覺得虛空的事情,這些虛空有何意義?
最近閱讀一本書:《一九四九》。作者龍應台,以寫給自己兒子的方式寫出歷史文獻研究、以及口述歷史故事,真是非常悲慘的戰爭時代的故事。
還有一本書:《十七歲的硫磺島》。作者是日本人,十七歲參與硫磺島戰役,戰爭結束兩萬人日軍,倖存者僅4%, 八百人,當他回家,家人以為他死了,正在辦喪事。後來,他偷偷地收集資料、寫下回憶,他一直不敢告訴家人戰爭實情,直到父母過世,他才出書。當年日軍為天皇而戰,然而面對死亡,沒有人高呼「天皇萬歲」,大家喊的是「媽媽」,或是咒詛的粗話,他們痛恨戰爭。這些人死得毫無意義嗎?作者表示這些人平白犧牲,他們無意義的死亡就是向世人宣告:「戰爭是無意義的」。
畫家亞設¬利夫(Asher Lev)他畫父親凝視路邊的一隻小鳥,回憶起一段對話:「為什麼小鳥會死?」「凡有生命的東西一定會死。」「每一樣?」「是的。」……「為什麼?」「亞設,全能的主創造世界是這樣的。」「為什麼?」「亞設,這樣一來生命就寶貴了。若一樣東西是永遠屬於你,那就絕對不寶貴!」
虛空的體驗,教我們學會避免去作無意義的事,學會珍惜身邊的人事物、珍惜自己的生命、機會。因為這些事物很快就不屬於我們。
4、超越「虛空」的過程:
面對虛空、無意義,若不能超越,會罹患憂鬱症,甚至逃避世界,或是逃避自我—自殺。
超越虛空、無意義的過程:j承認:人生有無意義層面、k放下:放下執著、選擇珍惜(在失落物質、友情、愛情時,能心存坦然;不寄寓於瘋狂地巧取豪奪,不以擁有和佔有事物為滿足)、l轉向:內在生命(屬靈生命、不能震動、世界不能奪去)、永恆真理。一個人會發出虛空的悲嘆,表示渴望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、嚮往永恆的世界,耶穌說:「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」(約18:36上)。基督徒要將眼光從專注世界,轉而專注神的國;耶穌說:「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(先求永恆,上帝會供應我們眼前的物質需要)」。
虛空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份,虛空的悲歎不是只出現傳道書,約伯受苦時的悲歎、詩篇七十三篇、箴言23:5錢財有翅膀,會像老鷹那樣飛去。耶穌宣告天地都會廢去、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世界是幻影、佛教的四大皆空、悲觀文學,這些都是說明人生的虛空的層面。傳道書的作者沒有要我們逃避世界,反而鼓勵我們享受人生。

二、第二個旋律:享受人生
「人莫強如吃喝,且在勞碌中享福,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。」(傳2:24)、
「我知道世人,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,並且人人吃喝,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,這也是神的恩賜。」(傳3:12-13)
「我所見為善為美的,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,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,因為這是他的分。神賜人資財豐富,使他能以吃用,能取自己的分,在他勞碌中喜樂,這乃是神的恩賜。」(傳5:18-19)
「人活多年,就當快樂多年…」(傳11:8上)
耶路撒冷猶太法典(Kiddushin)記載:「每個人都必須在神面前報告,他生命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卻沒有好好享受。」
1、享受人生不是享樂主義
傳道書第二章述說追求享樂,建築大的房子,栽種葡萄園、果園、挖水池、買僕人婢女,買牛群、羊群,積蓄金銀財寶,天天聽歌作樂,天天享樂,這些都是虛空,無意義。傳道書強調要珍惜,要歡喜快樂享受勞碌工作的辛苦收成。
2、享受人生是感謝神的恩典
傳道書的享受人生是注重在工作時,要殷勤、要喜樂;收成時,要享受吃喝、喜樂。
猶太人很懂得享受生活,他們把宗教禮儀都加上娛樂、教育色彩,使信仰趣味化,譬如:安息日,有特殊食物、佈置、儀式、教育活動。住棚節是慶祝五穀與新酒收成的節慶,他們用樹枝在空地或屋頂平台搭帳棚,住在帳篷裏七天,紀念祖先在曠野的日子,也感謝神所賜的收成。住棚節第三天,一起聚會,聆聽祭司誦讀傳道書,讀完,大家歡歡喜喜的吃喝慶祝,享受工作的成果。申命記記載以色列人收割時,不只自己歡樂,也向神奉獻禮物,邀請家人、僕婢、利未人、寄居者、孤兒寡婦一起吃喝歡樂(申16:13-14)。
一個人能賺取,有收穫,都是神的賜福。吃喝神所賜的,慷慨與人分享,才是蒙福人生。
3、享受人生是感謝神的創造
我們若從上帝創造的角度來看物質世界,上帝所創造的萬物是極其美好,人生在世,以感恩的心享受神創造的大自然和各樣美物,享受喜樂的人生,是合宜的,也是合乎聖經的。
4、享受人生的變調
然而,在教會歷史中,基督徒一度以享受人生為罪惡,例如:第四、第五世紀,有些修道士認為吃飯、睡覺、洗澡都是不該有的享受。科農修士(Conon)持續卅年,一週只吃一餐;巴澤謬修士(Pachomius), 從來不躺下睡覺,而是站著睡;還有人以骯髒為聖潔的標誌,所以有些基督徒甚至以不洗澡、不換衣服為自己的驕傲。
早期英國清教徒會舉行打獵、比劍、雕刻、音樂、戲劇等活動。後期,嚴禁一切娛樂。1644年英國國會廢除聖誕節。後來,教會強迫樂師拋棄樂器、拆除戲院、棒打演員、處罰觀眾等抵制休閒。
十八世紀的蘇格蘭基督徒,安息日不可以散步、聊天或是訪友,也不能從家裡向窗外張望。小孩子在學校不可以玩遊戲,並且從入學到畢業,沒有假日。
雖然有傷害性或使自己遠離神的娛樂是不好的,但是好的娛樂可以放鬆,心靈充電,走更遠的路。若是有時覺得生活沉悶、緊張、身心靈疲倦,可能是忽略享受人生的部分。
5、享受人生不是贊同消費主義
基督徒不要追求奢華宴樂,也不要尚未收成,就提前消費,因此借貸或亂刷信用卡都不合宜。只有在神的恩典中,享受工作報酬,又慷慨與人分享,才是享受人生的真意義。

三、第三個旋律:追求智慧
1、人際關係的智慧
「不要行義過分,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,何必自取敗亡呢?」(傳7:16)行義過份,以及覺得只有自己最聰明,都會有好的結果。什麼是行義過份?就是太講道理,嚴格律己,對別人吹毛求疵,處處挑惕,心中沒有愛,有誰願意跟他生活在一起?或是一起工作?此外,自認為自己最聰明,這是自傲心態,對長官是威脅,同輩會嫉妒,下屬會懼怕。因此行義過份與自逞智慧,都是自找絕路,是人際關係的大忌。
「人所說的一切話,你不要放在心上,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。」(傳7:21)每個人都有缺點,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批評。越是常站著說話的人,越有人批評。
政治人物、牧師、傳道人、執事、同工、老師,都可能有人批評,這是服事者的代價。批評的話並不公平,因為喜歡您的人,只看見您的優點,看不見您的缺點;不喜歡您的人,只看見您的缺點,看不見您的優點。既然批評很難公平,真的不要介意。
2、投資、經營、理財的智慧
「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,因為日久必能得著。」(傳11:1)這話有兩種解釋,一是將自己的東西,慷慨與人分享,像是撒在水上,將來會得到回報。另一解釋,是將自己的糧食貨物,運到遠方作貿易,將來會有更高報酬率,這是有商業眼光,懂得經營的智慧。
「你要分給七人,或分給八人,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。」(傳11:2)這是理財與投資的智慧,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菜籃裡,要分成七份,或八份,投資不同事業,就不會因一次意外,失去所有錢財。
3、工作的智慧
「看風的必不撒種,望雲的必不收割。」(傳11:4)意思是說,不要浪費時間觀察天象,不管會不會下雨,不管有沒有颱風,只管努力工作。若是每天看天氣,太熱不宜工作,下雨不宜工作,將來一定一事無成。
「早晨要撒你的種,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,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;或是早撒的,或是晚撒的,或是兩樣都好。」(傳11:6)人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,我們殷勤工作,殷勤傳福音,早上作工,晚上也作工,多方努力,縱使可能會有損失,但是總會有收成。
4、研究學問的智慧
「我兒,還有一層,你當受勸戒:著書多,沒有窮盡;讀書多,身體疲乏。」(傳12:12)寫研究學問不是人生的全部,知識無限,體力有限,追求知識,要有節制,人生中還有許多寶貴的事物值得我們去經歷,不要把自己侷限於追求知識學問。
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安然度過人生窄路,在人生困境中,使我們豁然開朗,重新找到正確的新方向。傳道書,箴言、約伯記、整本聖經都充滿許多的智慧、格言與真理。世間的格言、勵志作品、文學作品,也蘊藏處世智慧。追尋智慧可以使我們獲得有意義的人生。

四、第四個旋律:敬畏神
1、敬畏神是尊重神的主權
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物都有定時,生有時,死有時。…」(傳3:1-8)
時間的變化,都在神的手中。人生有美好、喜樂的時候,也傷心、悲哀的時候。度過人生的起伏變化時,內心要敬畏神,尊重神的主權。
2、敬畏神是等候神的審判。
「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安置在是人心裏。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」(傳3:11)在變化無常的世界,我們不能參透神的作為,但是上帝把永生安置在我們心中,今生不瞭解的奧秘,將來在永恆裡,上帝必會向我們揭曉。
「這些事都已經聽見了,總意就是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問。」(傳12:13-14)
「…靈仍歸賜靈的神」(傳12:7)
今生可能遇見一些不合理、不公平的事。當我們從永生來看,或是歸回永生,必有最好的答案,因為上帝必要審問。善的,祂獎賞;惡的,祂報應。我們只要敬畏神。
約伯在苦難中悲歎、前來探望他的朋友,卻用言語傷害他,在約伯記十九章,約伯受啟示,說到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,他要在肉體之外,親眼看見神,並且知道傷害他的人會受報應。由此可知,對約伯而言,能在今世之外的永生中能看見神,以及知道神會公平審判,是他的安慰與大盼望。約伯的心情與傳道書中所呈現為何要敬畏神的理由是相符的。
敬畏神對今日基督徒有哪些意義?
1、敬畏神使我們有智慧
箴言: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,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」(箴9:10)敬畏神是獲得智慧的基本關鍵,敬畏神使我們善用時間、敬畏神懂得不在意人生的不合理與冤屈,在失落的日子,將眼目轉向上帝;在收成的日子,珍惜享受神所賜的恩典,享受人生。
2、敬畏神是相信神、順服神
敬畏神不是害怕上帝、躲避上帝。而是尊重上帝,不敢任意妄或冒犯上帝。敬畏上帝是願意順從上帝的命令,相信上帝的引領。既使在人生困境中,也相信神的慈愛。
3、敬畏神是全心全意愛神
我們的神,不是暴君,不是極權者,祂以三一真神的身份,愛我們。天父:創造、供應ð生活豐盛;基督:救贖、醫治ð生命整全;聖靈:果子、恩賜ð人生價值。

結論:傳道書中人生四重奏—虛空的悲嘆、享受人生、追求智慧、敬畏神。
1. 仔細聆聽人生旋律:這四種人生旋律,不斷地交織出現在我們的人生,無論是大時代的變化,或個人的人生變化,或每一天的變化,都可能找到這四種的旋律。
2. 轉化自己的人生意義:人生不可避免虛空、捕風、無意義的旋律,但是敬畏神可以轉化我們的人生意義。敬畏神,在人生的虛空悲歎中,學會放手、超越,不致絕望;敬畏神,以感恩享受人生,並且慷慨與人分享自己的收成,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喜樂;敬畏神,使我們有智慧克服各種困境,開創人生新契機;敬畏神,尊重神的主權與審判,順服神、愛神,完成神的使命,活出有價值的人生。